夜色如水,华灯初上。古风古韵的浏市古街人潮涌动、光影交错,市井味、烟火气刹时扑面而来,三三两两的游人或坐卧闲憩,或一步三摇,还有一群大妈正伴着音乐在浏公庙里的百姓大舞台上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历史的印记与现代的潮流在这里奇妙又和谐地交融与碰撞。 “自从浏市古街‘换脸’后,晚饭后穿过浏市浮桥绕古街溜达一圈,几乎就成了我们家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家住浏市古街对岸黄堂村的80后袁剑,每晚都会携妻儿,沐着晚风,留连古街。他说,一踏上晃晃悠悠的浮桥,就仿佛回到了在浏市中学读书的青葱时光,心情格外爽。 徜徉浏市古街,历史的声音穿心而过。位于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的古街,成形于宋真宗赵恒时期,沿河而建,因水而兴,商船游弋,商贾云集,三百余家商号鳞次栉比延绵近千米。萍乡本地出产的煤炭、花炮、山货土产在此装船,运送到湖南渌江再入长江,成为连接湘鄂等地商品贸易的水陆重要集散地,享有“小南京”的美誉。后因战祸连连,加上萍水河水位逐渐降低,河滩突起,河运逐步萧条,直至后来陆路交通越来越发达,河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浏市古街也随之慢慢凋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9年,湘东区、镇两级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决定实施浏市古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让千年古街的韵味源远流长。为传承浏市传统商贸文化及浓厚的古街道历史文化要素,开发改造伊始,各级政府贯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抢救性保护,再实施开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在保留原有古街道肌理的格局下“依旧修旧”,整合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模式,对古民居、古巷道、古庙宇等进行保护、提升、改造和修缮,重塑“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的历史鲜活形象,再现“小南京”当年的繁华盛景。 而今的浏市古街,一侧是“绿树婆娑,碧波与长天共一色”的萍水河,另一侧则是一家家古色古香的店铺和住户,木质门楣下红色灯笼迎风摇曳。 走进一家“老式理发店”,年过七旬的“剃头匠”汤其秋正熟练地来回挥动剃刀,为一名顾客理发、修面、刮胡。店内摆放的理发椅、镜子,桌上散布的推子、剪刀和老式剃须刀年代感极强,无一不发散出浓郁的怀旧气息。汤其秋挥挥手中的剃刀,笑着说:“我父亲7岁学艺,我12岁入行,这60年里,我一直呆在祖宅里干着这活。”60个春秋倏忽而逝,汤其秋用一把剃刀、一把剪子和一副推子,在这条街上生活了一辈子,演绎着生活的质朴与鲜活,见证着古街的衰落与兴旺。 紧挨老式理发店的是时尚靓丽的美颜阁养生馆。店主钟宗艳是本地人,20年前嫁到了老关镇。2020年,眼见浏市古街打造一新,她抓住风口回到娘家,开起了养生馆。养生馆的斜对面就是承载了湘东人太多记忆的浏市浮桥,“闲下来时,我最喜欢坐在门口看浮桥,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浏市浮桥是“浏市八景”之一,浮卧在浏市街与黄堂洲之间河面上的它,曾是萍乡境内唯一保存时间最久的浮桥,建于1942年。2010年,浮桥旁修建了一座可供机动车辆通行的水泥大桥,浮桥才结束其近60年的历史使命。2020年9月,新浮桥得以重建,桥身由28条木船组成,长54米,宽3米,三条船一组,中间用木板铺平,再用两根栓在两边桥墩的铁索连贯桥身。浮桥建成之日,方圆几十里居民心间的绵绵乡愁瞬间如泉喷涌,争先到现场一“过”为快。 除了重建浮桥,湘东区、镇两级政府充分挖掘浏市的宗教、中医、乡贤、红色文化,将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石坝、码头、古樟、石板街、宗庙”等人文景观予以在原址一一修复重建。 古街转角的一幢老屋外高悬着“浏市米行”的招牌,米斗、算盘、老式杆秤等各种老物件有序陈列,从民间搜集的“赖铁匠”“守信的郝老爷”“黄掌柜拾金”等10个古街诚信经商故事,吸引过往游客纷纷驻足浏览。转角另一边无人售卖的诚信杂货铺里,提供给游客寄远方、寄未来的信笺、明信片叠放在货架上,只需用手机扫码付款即可。 “从古至今,我们这里的商家都有诚信经营的好传统。”浏市社区党支部委员李清霞介绍道。2020年10月,浏市古街举行首届十佳诚信商户评选,全街34家商户踴跃报名参与。当时,李清霞尚在昌盛大药房工作。她所在的门店被网民投票评为浏市社区首届十佳诚信商户。2021年,在古街诚信经营10多年的她被辖区居民一致推选进入社区。 繁华外,市井处,古街里,处处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延续。现在的浏市古街,分布着家居建材、餐饮酒店、日用百货、美容美发、药房超市等不同商业形态,1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轮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前来考察投资。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