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农村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更是“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积淀着深厚的乡土文化。 一座祠堂,就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守护祠堂,是守护一个家族的优良家风、家训和家规,是守护先辈的开拓拼搏精神,进而把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和优良的家风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中。 10月初,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南岭乡超村年坑热闹非凡。这个不足40户人家的小山村里,180多个家族成员及近200位宗亲团聚一起,共同庆祝村里新祠堂落成。 小山村村民同根共祖,皆姓贺,奉唐朝名士贺知章为鼻祖,清朝道光年间自旁村枧溪迁居此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 新祠靠山面水、雕梁画栋、古朴庄重。门楼正上方,标识“镜湖第”,以正本族为大唐名士贺知章之后;中悬门牌“秋堂公祠”,以念开基祖贺氏秋堂公开基之恩;廊柱撰对联:宗源枧溪无穷春秋基业旺、族居年坑万代嗣裔瓜瓞绵,表达不忘来路、兴旺发达的良好愿望。 “始祖当年迁居此地,白手起家、艰苦劳作。”“子孙后辈耕读传家、建功立业、回馈乡里。”“如今小村家家有楼房、生活有保障、面貌日日新的兴旺景象。”庆典活动上,本村长者介绍了年坑的前世今生,特别强调,全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已经培养了23名大学生。有子侄慷慨解囊回馈乡里,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奖励每年考取大学的家族子弟,视不同层次的学校,分别奖励3000至10000元不同的奖金。 仪式的过程也是一次传统家风的教育过程,年轻人忙碌着端茶送水、摆桌送菜。菜品很是“劲道”,杀了一头猪,鸡鸭鱼肉样样齐备、满满一桌,主打一个吃得尽兴。 新祠从谋划到落成,历时近4年,费用全由家族成员捐资。新祠竣工之后,成为村落中一处公共场所。为管理和使用好这个公共场所,村里组建了理事会,负责打理祠堂事务。家族当中有孩子升学之类的喜事,可以用祠堂来设宴庆贺。新祠的进一步用途,理事会还没谋划好。不过有主事者提出,如果能用上祠堂开展生产经营,让老弱乡亲能在家门口就业创收,那是最好的选择。(贺一松)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