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投资观察网>。 今天是:
即时
经济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内容
海洋经济成国民经济增长新引擎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12 浏览字号:[ ]

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

海洋经济成国民经济增长新引擎

昨天,国新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实践和成就。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显现出良好成效。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到85%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实现六年连续增长。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大家能够感受到,近几年海水更清了、海滩更净了、海鸟更多了、滨海湿地更美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生动写照和有力实证。”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说。

近年来,中国坚持重点攻坚,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沿海战略交汇点,实施重点施治,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从企稳向好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转变。

据统计,2023年,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到85%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实现六年连续增长;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后就消除了“不健康”的状态。

中国还率先提出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保护地体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大约15万平方公里,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红线,在海上形成了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我国共记录到海洋生物物种2.8万余种,约占世界已知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1%,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中国的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转向“立体”,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快速发展,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等多种综合监测监管手段,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海洋生态构筑安全屏障。

  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绿色化发展港口航运与船舶制造,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清洁能源,海洋产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显现出良好成效。”孙书贤介绍,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尤其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我国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加强在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工装备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积极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进程

发布会上,郭芳提到,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目前是全球性难点。为此,中国浙江台州探索形成了“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治理新模式,采取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资源高值回收利用和渔民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共赢。因此,2023年,“蓝色循环”在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如今,“蓝色循环”模式不仅在浙江全省、长三角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得到推广,还获得了国际上充分认可,在新加坡、法国、德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士等国推广应用。郭芳表示,中国不仅有“蓝色循环”,还有“厦门实践”“渤海治理”等模式,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三批评议也正在进行中,这些都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范例。

为了进一步夯实海洋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继续扩大蓝色朋友圈,同时完善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实施“小而美”“小而惠民”的务实项目。

责编:systt
投资观察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地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