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热点新闻网>。 今天是:
即时
湖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 > 内容
日卖500单!26岁湘潭小伙通过电商推广非遗产品,石鼓油纸伞“火出圈”
来源: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10 浏览字号:[ ]

父子携手,老手艺找到了“靠山”

日卖500单!26岁湘潭小伙通过电商推广非遗产品,石鼓油纸伞“火出圈”

湘潭石鼓油纸(布)伞。     受访者 供图

湘潭石鼓油纸伞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2016年被纳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湘潭市石鼓镇安乐村的特色名片。今年26岁的周乐,父亲周汉宇是石鼓油纸(布)伞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钻研老手艺40余年。

“父辈们眼中,家后面的竹山是谋生的‘靠山’,而我,希望新平台成为老手艺的‘靠山’。”7月9日,周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赋予老手艺更多活力。

■文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刘丽 胡译丹 叶妍 熊知

创新传承

电商让石鼓油纸伞“火出圈”

石鼓油纸伞就近取昌山楠竹,以安徽宣纸、湘西桐油、鱼胶生漆为主材,选竹、削伞骨、钻孔、拼架、穿线、上伞面、刷桐油……历经大大小小共82道工序制成。

“父母不太懂互联网、自媒体这个领域,销售都是通过跑景区、跑市场等传统的销售方式。”接受记者采访时,周乐正收拾行李忙着外出谈业务。他告诉记者,父亲年轻时靠走南闯北跑业务,最近的到韶山,远的到杭州、苏州等地。父亲带着样品,跑遍了所到之处的各个景点。

作为跟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周乐在高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便是电子商务——他希望,能通过电商平台,将父亲和乡亲们做的油纸伞卖得更远。

2018年,刚上大二的周乐组建了一支9人的电商团队,入驻网购平台,拓展家乡油纸伞的销售模式,乘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通过新方式、新平台推广家乡的非遗产品。怀着发展家乡油纸伞结合电商创新模式的目标,大学毕业后,周乐选择了回到家乡、扎根家乡。

“我们的网店每月能卖出1万多把石鼓油纸伞。”周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通过发布短视频引流,增加石鼓油纸伞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展销路、打开市场。目前,周乐的油纸伞企业线上销售率达90%,线上平台日均销售量达500单,企业年产值能达到1000万元。

讲好非遗故事

擦亮老手艺“金字招牌”

自己作为不同于父辈的新一代“匠人”,周乐说:“论手艺,我还要向父亲多学习。但我懂得运用新平台、新技术,让更多人知道并喜欢石鼓油纸伞,让这门手艺更具生机。”

作为非遗传承新一代,周乐也会结合消费者的反馈,对油纸伞工艺进行创新。“油纸伞需要刷桐油防水,但桐油气味较大。”周乐说,目前他正和大学的化工专业老师探讨,如何用活性炭分解桐油气味。

在聚焦经济效益的同时,周乐认为非遗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生产油纸伞之外,周乐与父亲打造了石鼓油纸伞研学基地,并设计了油纸伞制作研学材料包,让来者能够亲身体验、感受非遗魅力。

不仅如此,周乐还参加了各类创业创新大赛,讲述创业故事的过程中,让更多人了解石鼓油纸(布)伞。7月2日,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长沙市选拔赛中,周乐凭借“伞香竹韵——新媒体带动非遗油纸伞产业振兴项目”获得大赛优秀奖。

“我大学是在长沙读的,学校和政府在创业方面给了我很多支持。”周乐告诉记者,最开始注册企业,学校无偿提供场地,开福区政府提供了5万元的资金支持。

如今,企业慢慢成熟,周乐也想回馈社会,他和父亲的企业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主要是带动就业,像年长者、家乡闲置劳动力等,我们都吸纳进来。非全职,一个月少的能拿2000多元,多的有5000元。”周乐说。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责编:systt
热点新闻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地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