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文旅流行“喊话”,尤其喜欢对着游客直接“喊话”。 最近也有一个省文旅对着另外一个省喊话:让他们免费过来逛A级景区。 但这两个省表面看起来毫无关系,他们就是贵州省和广东省。 贵州万亩樱花园与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花海。摄影/周睿曦,DavidMai 这两个省的不同之处无需多言,无论是地理区位、饮食习惯、方言口音、生活习俗都各不相同,甚至这两个省都不接壤。但其实,最早从先秦之时,两个省就已经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隐藏的兄弟省份。 3月19日,多彩公园省·湾区后花园——2024多彩贵州文旅推介(广州)暨贵州旅游新产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在推介会上,贵州文旅邀请湾区“老广”们免费逛贵州A级景区。 2024贵州文旅优惠诚意满满。制图/九阳 会上,贵州的“宣传天团”在推介辞中有这么一段话: 贵州文旅为什么发了个@广东人的朋友圈? 贵州文旅为什么要在广州开推介会,喊老广去贵州旅游? 共饮一江水 正如《上春山》的歌词中所写:“今天原是平常一天,因为遇见你而不平凡”。因为共饮一江水,广东和贵州,便跨越西南万重山走到了一起。 这“一江水”,就是跨越云南、贵州、湖南、江西,贯穿广西,最终在广东入海的中国年径流量排名全国第二的大河,珠江。 贵州的苗岭,是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苗岭以南的贵州都属于珠江流域。南盘江与北盘江在黔西南的望谟合二为一成为红水河,也就是珠江流域的西江干流,都柳江自黔南独山县发源,经过黔东南的千山百村,亦成为西江的一部分。珠江诸水一路奔流,在贵州大地留下了众多奇山秀水,也见证了无数人文风采,并在粤西、粤北与诸多支流会师,最终以盘根错节的河道网络,形成八条主要河道,冲积出中国最为重要的发展引擎之一——珠江三角洲。 苗岭腹地珠江流域的都柳江。摄影/尹刚 “共饮珠江水”不是地理层面的诗意想象,更是实打实的水利工程。 澳门饮用淡水来自珠江,每年珠江口海水倒灌时,澳门的自来水都会变咸,这时需要珠江上游放水,顶退咸潮。 从珠江口回望珠海与澳门。摄影/李琼 2004年冬天发生过历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咸潮,就连广州番禺都在喝咸水,超过广东应付的范畴。这时,珠江上游的贵州出手了,贵州天生桥一级水库开闸调水压退了咸潮,淡水又从澳门的每家每户水管中流出了。饮水思源,澳门特区政府主动提出参加贵州扶贫,选择了贵州从江县作为扶贫对象。 珠江流域示意图。制图/孙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珠江上中下游的文化便互相交融。珠江流域的一条河,历史上就曾经是贵州通往广东的必经之路。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遣唐蒙去番禺,在那儿吃到一种特别甘美的“枸酱”,这种酱只产在蜀地。 姑且先不论广东人为什么2000多年前就这么会吃,居然能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搞到食材;光是这件事就证明了,有一条由巴蜀经夜郎通往南越的商业通道早已存在。 原来这种酱需要从蜀中运到夜郎的牂牁江(今北盘江、红水河),再运到番禺。“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红水河特大桥。摄影/曹经建 后来这条道路,形成了一个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的商贸网络:从蜀地南下到夜郎,再经西江到番禺,出南海转东南亚。这条路的贵州段又被称为“夜郎道”或“牂牁道”。 这条商贸网络,似乎隔着历史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遥相呼应:从陕甘宁到川渝再到广东广西,必经之路就是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贵州,也借此置身开放前沿。 历史深处的古道马蹄声一直回荡,变成了如今贵广铁路上的火车轰鸣声。 贵广高铁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段。摄影/吴德军 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让贵州迈入“高铁时代”。以此为开端,一系列大交通、大基建的嬗变,让两省的联系化宏入微,真切活跃在每个“老广”的日常之中。 今天,你早上在广东吃个早茶,下午便可以来到贵州,看一看黔山万水的风采,品一品热辣鲜香的贵州美食。 有不少老广,都有一些关于贵州的记忆。 身为广东人的梁启超,最初的伯乐是贵阳人李端棻。李端棻典试广东时对梁启超的考卷颇为赏识,后来甚至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 长居广州的钟南山院士,曾经“自曝”自己是贵州人,抗战时期随父母南下贵阳,在这里度过8年童年时光。这是许多老一辈广东人的共同记忆。 而贵州和广东更深厚的情谊,要源于一件事:粤黔协作。 毕节百里杜鹃景区远景。摄影/燕江涛 1996年,深圳市帮扶毕节市和黔南州,拉开了粤黔两省对口帮扶工作的序幕,粤黔协作的发动机也就此轰鸣至今。 贵州,深居内陆,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广东,毗邻海洋,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两个有很强相关性和互补性的省份一相逢,各种合作模式应运而生:“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 为改良水果界“维C之王”贵州“刺梨”的口感,广州王老吉研发出了刺梨饮品,把甜酸比调整到合适的范围,找到了口感平衡点。 研发中的刺梨风味食品。摄影/陈伟红 贵州威宁的冷凉蔬菜,可以在高温天气下供应整个大湾区。“黔菜广进”,贵州不仅是湾区的后花园,也是湾区的菜篮子。 贵州人的广东朋友圈越来越广,直到成为了“湾区后花园”。 贵州人找到了自己的“超级文化符号” 因为有了广东乃至整个大湾区的超强朋友圈,更因为拥有中国西南独特的自然禀赋,贵州人喊话来“黄小西吃晚饭”显得格外有底气。 图为:“黄小西吃晚饭”: 第一列从上到下: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 第二列从上到下:万峰林、赤水丹霞、梵净山。 摄影/李林、尹刚、陈庆全、无涯、吴昊 3月19日的推介中,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先生以八项精妙的介绍邀约贵客“来贵州上春山”,可以看到贵州对其旅游资源的又一次“整合营销”,通过将贵州旅游资源拆分成春日花海“浪漫之约”、山水景观“美丽之约”、多元文化“精神之约”、民族风情“快乐之约”等多个“主题产品”,凸显了贵州旅游资源的多重优势。 而贵州人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他们是自己省域文旅的产品经理,在找到湾区朋友圈和梳理旅游家底之上,他们还为自己的产品赋予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中国的古诗词:“贵州因山而名、因水而美,“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春天的贵州,到处山清水秀、生机勃勃、景色怡人,尽是“春风骀荡千山润”“一江春水绿如蓝”的美好,随处可见“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的意境,好似大自然一挥而就的一幅大写意水彩画。” 这段推介词中,宋代的赵希迈的诗句“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用来形容贵州山水恰如其分。 乌蒙草原杜鹃花。摄影/张从文 还有“来贵州、上春山,满目香鲜,您不妨体味一回将旅游注入文化的灵魂,将贵州的春山春水注入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中,正是贵州文旅能够持续上热搜的原因。 一同到茶园中寻春吧!摄影/罗德雄 像徐霞客的“桃花百媚如欲语”,苏轼名篇《前赤壁赋》里的“万树梅花月满天”,这些如今形容贵州山水的诗句,是贵州人为自己的朋友圈提供的生态美学和情绪价值。 这些诗词早已刻蚀进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它们是中国美学的高峰,是独属于中国的超级文化符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魂,来到贵州上春山,则更能成为一段文化意蕴深厚的精神心旅。 文|朱晓晨,后果 图片编辑| =G 制图|九阳 封图|周睿曦 首图|邓强 文章来源|地道风物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