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评论员 文彬 “教师减负”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频频“支招”,呼吁为教师减轻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建议,减少和限制教育考评,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李瑞芳建议,优化教师减负管理机制,并定期为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评测。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行政压力,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转嫁压力行为,确保教育部门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然而,现实中教师承担过多非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迎检评比、资料填报、打卡留痕……琐碎又繁重的非教育教学任务挤压教学时间、侵占教师精力,这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还会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甚至造成教师额外的心理负担,引发极端个案。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与光明日报发布的联合调研结果显示,教师的非教学工作量增加,占用了过多时间精力。在“最想减轻的工作”调查结果中排在前5位的是:迎接各项检查、撰写各种教育教学之外的材料、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课后服务、家长工作,其中多数属于非教育教学事务。 对此,国家有关部委也相继出台政策加以整治,三令五申对教师减负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减负政策却往往难以落地,陷入空转,这背后有其深层次原因。要确保减负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合力拔除形式主义的根。一方面,需要从严落实教师减负政策,通过制度明确教师责任范围,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严控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检查、评估、考核评比等活动,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学上。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督导检查问责力度,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对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相关部门要严肃问责。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理解教师工作的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让教师找到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教育是民生之首,关乎国家大计,涉及千家万户,只有真正卸下教师繁重的负担,为教师创造安心从教的环境,才能让教师更好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更好履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