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记者从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来自茅台学院、贵州大学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杂志Zookeys上公布了来自雷公山保护区的两栖动物新物种——雷山臭蛙。 雷山臭蛙正模标本活体照 雷山臭蛙雄性头体长39.1—49.4毫米,雌性49.7毫米。其头宽大于头长,鼓膜清晰,身体及四肢背部粗糙,布满疣粒,左右跟部重叠,胫跗关节贴体前伸达鼻眼之间,雄性无声囊,第一指基部具婚垫。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雷山臭蛙与同域分布的其他臭蛙属物种之间的显著形态差异。 雷山臭蛙目前仅被发现分布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800m左右的狭窄范围内,数量稀少,其栖息生境为常绿阔叶林附近的山涧溪沟旁的石块或植物上。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植被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度的珍稀濒危物种集聚度,堪称重要的基因宝库。至今,以雷公山为模式产地描述的两栖动物新种已有6种,分别是雷山髭蟾、尾斑瘰螈、棘指角蟾、雷山琴蛙、雷山角蟾和雷山臭蛙。 据介绍,雷山臭蛙的发现,不仅进一步突显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还表明该地区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未知物种,同时也对未来的物种保护研究提出新的方向。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