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热点新闻网>。 今天是:
即时
湖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 > 内容
触摸科创长沙的青春脉动——共青团长沙市委助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23-12-22 浏览字号:[ ]

青春长沙,研发之城。 周水生 摄

王 晗 曹 茜 厉艳佳

前几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金牌新字号》电视纪实节目开启掘“金”之旅,首探长沙。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大展风采的全球第一臂展伸缩臂、全球首辆5G无人驾驶电动重卡等响当当的“长沙名片”亮相,为星城镀上了一圈金灿灿的科创光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释放出让青年人才在科创领域挑大梁、当主角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共青团长沙市委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鼓励下,配合企业科研所需,以青年科技工作室、科技攻关突击队为载体和抓手,多元化保障,常态化联系,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

作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生力军,长沙青年人才发展如何?

科研 是一个人的修行闯荡

曾有人用“黑夜中漫舞”来形容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方面说明科研工作的孤独困苦,另一方面体现出科技创新的浪漫与魅力。

在长沙,有这样一群年轻人,风华正茂却耐得住寂寞,满身学识却甘愿跨山越海,从科学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中心,处处有他们的卓越风姿。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青科”。

何瑶生长于郴州一个矿区。年幼时,他常听身边人提起矿难的灾祸,便早早在心中许下了一个“让机器代替工人下矿”的梦想。

高考填报志愿时,何瑶如愿进入机械工程专业。在湖南大学读研期间,他和几个同学开始着手让梦想变为现实——在一个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里,艰苦摸索两年,终于落地了国内首批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

之后,在湘江新区团委相关奖补支持下,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顺利在长沙“落地生根”,正式开始尝试用远程驾驶技术解决矿区安全问题。

漫漫科研路,挫折时常有。如何逆势而行?“为了家乡父老的安全,为了科研的不断突破。”何瑶心中憋着一股劲,百折不挠、孜孜不倦。

在矿区远程驾驶自卸车项目的试验阶段,他和伙伴们日夜奋战在矿上近四个月。不时戴着防毒面具在井下操控自卸车,不时深入了解矿区驾驶员的迫切需求,最终成功推出了远程驾驶井下自卸车。从此,驾驶员在地面办公室的远程驾驶舱内,就可以操控井下1000米的自卸车。

对这群“青科”来说,探索的过程固然艰辛,但拨开云雾看到阳光的那刻,内心的欣喜与满足更是无与伦比。

突破 是一群人的奋勇高歌

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王珏,是行业里的资深“技术大拿”。数年前,他也曾站在“继续待在‘大厂’还是南下长沙创业”的人生十字路口。

彼时,长沙蓬勃的创新创业前景令王珏怦然心动,最后毅然奔赴长沙。

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他不懂市场也不懂经营管理,不到两年就把自己10年的工作积蓄全部“烧光”,还负债数百万。一筹莫展之际,团天心区委负责人推荐他参加区青年创业大赛,赛后又邀请他入驻天心区青年创新创业空间,帮助他和团队争取了“拎包入驻、一体服务”的创业青年扶持政策。

被打动的王珏,带着技术和40多名几乎全是外地人的团队,从此扎根长沙,创办湖南心镜科技有限公司。

之后,公司整整享受了三年近乎全免的场地支持,团天心区委还推荐王珏加入长沙市青企协、湖南省青年联合会等组织,推报他评选为长沙市3635紧缺急需战略人才……

“外地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可以顺利落户,还能享受到子女入学就医等‘绿色通道’。”在王珏看来,团天心区委的留人热情和“硬核”政策,让外地青年感受到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暖意。

面向人才,长沙从未停止释放诚意。11月26日,长沙市委组织部发布“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不仅聚焦顶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还覆盖铺天盖地的“后起之秀”。

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在长沙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共青团长沙市委联合工信、科技、人社、科协等相关单位共同探索,着力围绕全市17条产业链,建设了10家“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凝聚起300名以上青年科技工作者和30个以上青年科技攻关团队。

如今,长沙青年在信创操作系统、电脑CPU、工业机器人、北斗产业、无人驾驶等领域组织研发攻关,在国内和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舞台 让科技“新星”纵情闪耀

如果说科研领域是一片苍穹,那么青年科技人才就是闪耀其中的点点繁星。

“用青年智慧、青年担当、青年作为,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征程中跑出了青年‘加速度’。”共青团长沙市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给予呵护,帮助他们走出摸索期,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长沙的科创舞台是否宽广?数据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截至11月,长沙市高新技术企业近7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400家,完成技术贸易合同登记金额901亿元,同比增长61%;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33家、省级众创空间87家、市级众创空间52家,国家级、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为16、29、12个;今年以来,长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185家,居中部第三……

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映射出长沙科技创新的光明前景,也折射出青年人才的澎湃活力。

长沙的育人政策是否给力?他们的讲述最具说服力——

两年前,有着10余年新能源材料工艺技术研发经验的付海阔,加入了中伟宁乡产业基地原料厂区。他以科技之力降低了厂内金属镍制备硫酸镍的加工成本,不仅为行业首创,还为公司新增效益数千万元。2022年,他被认定为长沙市C类高层次人才,具备了长沙土著的购房、子女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格。

在这家公司里,还有无数“解人才之忧,助青年成长”的生动样本。1991年出生的张雨英,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工程师,并担任中伟研究总院钠系电池研究所所长;公司生产运营部副总监张小燕成功当选为宁乡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科创舞台上熠熠生辉的青年,是个人奋斗的标杆,也是社会进步的注脚。以共青团长沙市委为代表,像培育“秧苗”一样呵护研发青年成长,漫山遍野的“青科”,将为长沙这座崛起的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注入超乎想象的澎湃动力。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责编:systt
热点新闻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地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