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文相亲。重庆、四川及贵州,同处西南腹地,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省市。 合则强,孤则弱。决定经济区或城市群最终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区域内文化相通、人缘相亲。中国第一、二大经济增长极,分属吴语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成功案例,无疑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点。 近年来,重庆、四川与贵州,由依山傍水的邻里,到并肩同行的伙伴,形成了集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在旅游、能源、贸易等方面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城市在北 避暑向南 每年夏天,川渝市民沿兰海高速“迁徙”至黔北避暑,平均停留时间达80天左右。 最早一批的城市“候鸟”始于2006年,重庆市遭受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袭击。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山坝村杨至中家迎来8位来自重庆的客人。他们将自行车停在院坝里,歇乏纳凉过后问:“我们交点生活费,在此避暑可好?” 2018年渝贵铁路开通后,通过快速铁路,重庆到桐梓仅需1小时。周五晚高峰期,当上班族堵在回家路上时,重庆“候鸟族”已从40℃的城市抵达夏季均温仅22℃的贵州桐梓,享受凉爽假期。 在九坝镇逛集市的避暑游客们(王印 摄) 同年8月,“渝南黔北”区域旅游发展联盟成立。此联盟由桐梓县、綦江区、南川区、万盛经开区四区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合作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旅游营销、优惠政策等。 如今,当年的山堡村已变为“山堡社区”,每年夏天的常驻游客达3万余人,是常驻人口的10倍。10多年来,来自重庆避暑游客们也见证了黔北乡村的变化——狭窄泥泞的道路变得宽阔平坦,堆满杂物的农家小院变得干净舒适,白墙绿树相映成趣,房前屋后花草清香。 桐梓县海校街道水井村,重庆避暑游客刘晓生为当地学生免费开设的“坝坝英语班”,也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大火。刘晓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坝坝英语班”已持续10年。村民们想掏点学费表心意,刘晓生一概拒收,因为他已然将水井村民们当成亲人。 仅桐梓一县,每年夏季70%以上的旅客来自川渝。区域一体化价值,深刻渗透到百姓的生活。而“黔渝合作”的蓝图,也在两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依稀窥见未来。 黔货入渝 借道出海 重庆市江津区的“九叶青”花椒,到贵州遵义仁怀市美酒河镇扎根,已有3年。 美酒河镇山高坡陡、土地零散,在“九叶青”到来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助农增收的长效产业。 如今,美酒河镇种植花椒6000余亩,采取土地入股分红、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积极拓展群众致富增收渠道,以每亩毛利润的18%予以分红。在此过程中,重庆市江津区还持续为花椒引入地提供技术服务。 川渝与贵州的产业联动当然不止花椒。早在2019年3月,重庆市发改委、贵州省发改委共同编制的《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提出:重庆、贵州两地要共同推动“黔货进渝”和“渝货入黔”。 贵州赤水的竹笋,部分销往川渝地区(王长育 摄) 近年来,习水麻羊、赤水竹子等农产品陆续进入川渝人的火锅。不仅如此,川渝的支柱产业为汽车、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属典型工业驱动城市;而贵州的产业结构以烟草、旅游、酒业、药业、能源为五大支柱产业。两地产业差异大,为产业互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交通、能源、大数据、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重庆市构建西部出海新格局,“好邻居”四川、贵州亦鼎力支持,皆为第一批加入该通道建设的省份。 借势入“渝”,借道出“海”。正安吉他、中航电梯、湄潭茶叶……越来越多的“贵州货”,搭乘“一带一路”快车,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2023年1至7月,贵州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值40.5亿元,进出口货物已拓展至120多个品类,目的地覆盖87个国家的221个港口。 新时代的“西南三角”故事,正在续写。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