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热点新闻网>。 今天是:
即时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 > 内容
西藏:澜沧江畔的千年古盐田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10-22 浏览字号:[ ]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村民在盐田里劳作(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村民在盐田里劳作(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一名村民在盐田里劳作(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一名村民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盐田旁向游客推销自家产的盐(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拍摄的古盐田(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拍摄的古盐田(10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拍摄的古盐田(10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责编:systt
热点新闻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地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