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大地。 和美乡村。 收获水稻。 河蟹喜获丰收。 平洋镇黑龙江翔宇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泰来县城。 大棚种植。 “幸福学堂”在田间开课。 □文/摄 高晓畅 陈强 房润泽 本报记者 孙昊 秋天寓意着收获,更为丰收夯实着根基。泰来县不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激活“一池春水”,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春色满园”。 今天的泰来大地,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壮丽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坚持党建引领 开拓农民增收路 厚植红色沃土,育好强村砥柱中流。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只有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才能保证乡村振兴发展不迷航。泰来县把带富能力作为选配村党组织书记的重要标准,围绕经济发展和工作业绩,开展“定标评星”绩效考核,对工作业绩好的村班子予以经济奖励,对带富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兑现政治待遇。5年来,4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10人进入乡镇事业编,35人享受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待遇,激励了村党组织书记在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敢试敢为、比学赶超。2022年,全县83个行政村中,有8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其中5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亿元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72元,增幅达7%。 引得“蝶飞蜂舞”,涵养人才“源头活水”。下好乡村振兴“大棋局”,走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关键一步,需要汇聚一批优秀人才共同发力。近年来,泰来县拿出工作岗位、扶持政策等多项礼包,引才回村、引才到村,引来121名高学历优秀人才深耕农村一线。同时,对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种养殖大户开展培训,选好、育好、用好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和“田秀才”,让他们在发展农村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上大展身手。被吸引到村的创业大学生王郝乾承包了400余亩鱼塘,养殖大闸蟹12年,培育的“光华壹号”写入全省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22年由其讲述的党课《真理的味道》,在全省“党课开讲啦”活动中荣获特别奖。 特色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添活力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泰来县平洋镇围绕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庭院+就业”方式,通过引进建设鲜食玉米生产加工企业,深挖农户庭院潜力,不仅调整了种植结构,还与特色产业结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新路径。 走进东胜村脱贫户岳学全家的小院中,正在忙碌的他介绍,除了要经常性地清理鲜食玉米周边的杂草外,有时还会特意记录生长情况,生怕因自己第一年种植缺乏经验影响收益。“种鲜食玉米要比以前种普通玉米收入高,如果按我家园子的一亩地计算,普通玉米收入大概是1200多元,鲜食玉米预计能卖到2500元左右。”说起预期收益能够翻番,岳学全很是兴奋。 今年,包括岳学全在内,东胜村有53户村民在庭院中改种了鲜食玉米,村党支部还建立了鲜食玉米种植园区,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到435亩,形成了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的良好局面。 东胜村的发展,正是平洋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平洋镇依托原有干菜厂设备及配套冷冻库、速冻库、保鲜库,引进黑龙江翔宇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鲜食玉米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企业日可加工鲜食玉米9万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充分保障了像岳学全这些选择种植鲜食玉米农户的收益。而企业在日常加工生产时,也吸纳了周边村民务工,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又一渠道。 泰来县大兴镇紧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抢抓有利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通过大棚蔬菜种植种类多样化等形式,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注入新活力。今年大兴镇青岗村积极探索育苗大棚闲置期综合利用,试点进行蔬菜水果种植,实现一棚多用、多次增收,种植茬口无缝衔接,有效增加了大棚产值。目前青岗村育苗大棚基地现有种植户10户、大棚17栋,其中种植茄子13栋、柿子4栋,不仅带动了农户就近务工,还开辟了农户增收致富新途径。 泰来县立足优势资源,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民的作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全县83个村党组织陆续建设了49个光伏电站项目、53个“一村一品”产业项目、51个中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打造了35个“乡字号”“土字号”品牌,累计实现收益8700万元,其中,半拉山村咸鸭蛋、哈拉村鲜食玉米、红旗村黏豆包、创业村冷水鱼等多个特色品牌声名远播。同时,各村党组织利用闲置办公用房、校舍和农家小院等场地资源,采取“企业+车间+农户”的模式,在村屯合理谋划建设“幸福车间”34个,带动800名劳动力就业增收,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让农户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泰来县“幸福车间”典型做法被定为全国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党员走向田间 “幸福课堂”显成效 “稻田养蟹,水质管理很重要,一般以肥水为主,适当换二三次水。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可酌情脱水搁田,但围沟必须保水。”站在水塘旁,泰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徐林贵向村民介绍稻蟹种养的注意事项,余粮村党支部书记崔伟也结合自己多年的稻蟹种养经验边讲解边为村民演示。 8月上旬,胜利乡余粮村的“幸福学堂”又在稻田边开课了,50多位水稻种植户聚在一起,拿着纸笔专心听讲。农户苗春林认真听讲之余,还不时拍照记录,生怕漏掉知识点:“村里有几家已经尝到稻田养蟹的甜头了,所以我也想通过发展稻蟹种养来增加些收入。老师讲的都是最新的技术,还有注意事项,这类让钱袋子越来越‘鼓’的实用培训课,我们一定要多看多学。” 水稻产业是泰来县农业的主导产业,胜利乡60%的农户种植的都是水稻。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提高土地效益是胜利乡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胜利乡党委书记徐本庆介绍,“幸福学堂”结合农时农事、村民需求,把学堂搬到田间地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可以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围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讲什么”的原则,泰来县在每个村都设有一个不限时间地点又频繁开课的“幸福学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培训内容等,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的教育成效,为农民丰产丰收夯实根基。 “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县委党校、职教中心、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针对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和各行业部门特点,拿出县级授课条目‘清单’,乡镇党委结合实际,将乡村能人的现场解惑充实到‘清单’中,由村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征求村民意见,根据群众需求进行‘点单’,清单中没有的课程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协调相关单位‘派单’,整个体系非常顺畅。”泰来县委组织部组织二组组长高晓畅介绍。 贴近基层加“土味”,坚持供需导向,泰来县邀请懂技术的“田秀才”、有经验的“土专家”、擅经营的“农创客”等作为“田间讲师”,实地讲授办法、讲解技术,真正将课堂搬到一线,让农民愿意学、学得懂、学得进。一年来,泰来县100多名农技专家和业务骨干、216名“百姓名嘴”走进“幸福学堂”,不断把党的声音送入基层、送进乡村,开课200余堂,9000多名农民在培训课程中受益。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