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杠舞流传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一带,是山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桠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载歌载舞而发展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宜黄百姓自创的禾杠舞已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在400多年前,辞官归乡的汤显祖妙笔生花,一部《牡丹亭》横空出世,但这出红遍大江南北的戏曲首演却不在汤显祖的故乡临川,而是在距离临川不远的一个县城——宜黄。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是一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邑。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境内历史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棠阴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扬花曲艺悦耳动听,还原传奇故事;神岗傩舞用长枪短棍跳出古朴民风……此外,还有百姓自创的禾杠舞,已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 载歌载舞,形式别致老少皆宜,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蓝天,这就像是一个信号,文化不夜城的大幕缓缓开启。宜黄县城的街头巷尾、广场空地响起了一阵阵热烈欢快的音乐,优美的旋律伴随着阵阵掌声,将现场火热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人们身着定制的服装,分成几个舞蹈队,随着节奏跳起了禾杠操。 原来,为让“非遗”禾杠舞融入百姓生活,“走”出去“传”下来,宜黄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将禾杠舞改编成禾杠操,分为舞台版和普及版两种。舞台版观赏性强,适合表演;普及版则动作简单适合推广,群众更能接受。如今,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禾杠操已成为当地广场舞的流行新时尚。 据悉,禾杠舞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别致,老少皆宜,主要特点是生活化。它不为史料所记载,古时在宜黄当地也没有固定的表演队伍,只是通过山区居民的口传身授得以延续至今。宜黄当地百姓告诉笔者,禾杠舞在宗谱上难以寻觅,不受村规乡俗的约束,县志中也不见记载,更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这只是山区百姓平日在繁忙劳作之余用来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 不断丰富,传承数百年延续至今。在宜黄亲水湾公园,矗立着一组青年男女手持禾杠跳舞的雕塑,整组雕塑显得欢快活泼。这组雕塑反映的正是禾杠舞。禾杠舞不像其他民间舞蹈,诸如茶灯舞、罗汉舞那样只在春节或是特定时节表演,也没有特定的传承谱系,而是一种非常随性自由的民间舞蹈。早些年在宜黄的山间小路旁,经常能看到当地百姓即兴表演禾杠舞。 宜黄亲水湾公园内的禾杠舞雕塑。据了解,禾杠舞主要流传在宜黄、崇仁、于都等地,与百姓的日常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其表演所用的道具都是最为平常的农具——柴刀和挑柴的禾杠,没有伴奏乐器。表演者手持柴刀,以通过敲击禾杠所产生的不同音调作为伴奏,载歌载舞,讲究动作和敲打的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因而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据宜黄县文化馆副馆长吴燕敏介绍,禾杠舞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宜黄属山区,常有猛兽出没,人们上山砍柴时必须结伴而行,他们用镰刀敲打禾杠吆喝同伴上山,这种吆喝渐渐转化为曲调,演变成抑扬顿挫的山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娱乐形式不断丰富,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舞蹈。 极具生活气息、于农人砍柴劳作中诞生。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人们在劳动中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型,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禾杠舞也不例外,所采用的伴奏乐器和道具就是平日村民上山砍柴的柴刀与禾杠。 宜黄县中岗镇老艺人吴家福在辅助宜黄县文化馆调查禾杠舞时回忆称,很早以前,宜黄山民砍柴时就有用柴刀敲打禾杠借以吆喝同伴一起出发的习惯。途中,大家为了排解寂寞,有时说笑逗趣,有时讲故事、猜谜语,更多的时候则是一边敲打禾杠一边对唱山歌,歌词大多是即兴发挥,虽说是一字一音,唱法简单,但行腔自如,加上柴刀敲打禾杠的声音,给人一种纯朴粗犷的美感。 久而久之,这种自娱的方式不断丰富,出现了“自敲禾杠自唱歌”“众人敲杠我唱歌”和“光敲禾杠不唱歌”等多种形式,之后人们又开始根据演唱的内容配上舞蹈动作,最终形成了禾杠舞。 活泼明丽,反映特有乡俗民情。“卓望山上,松树青哟;妹唱山歌,诉心情哟;盼望情哥,快点来哟……”在宜黄卓望山森林公园,近百市民手持道具,跟随《卓望山歌》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时而翻转腾挪,甚是精彩。禾杠舞表演充分反映了当地的乡俗民情,显示出一种活泼明丽的乡土风格。其中要数以表演矮腔山歌《卓望山上》的禾杠舞影响最大。 笔者从宜黄县文广新旅局获悉,在表演过程中,禾杠舞配合山歌,柴刀成为乐器。最初,山民只是将禾杠拿在手上或扛在肩上,用柴刀敲击,发出简单的声响。后经过当地百姓长时间摸索,出现了用柴刀的正面、反面、刀头、刀弓、刀柄等不同部位,以敲、碰、擦等不同方式击打禾杠,从而发出有高、低、强、弱变化的音调,形成音律与节奏的美感。 在舞蹈方面,表演者将禾杠斜插在地上、扛在肩上或拿在手上,并不时旋转变换,耍出许多花样,形成男女分拨、男唱女和、集体对歌等竞赛形式。比赛双方一边敲击舞动禾杠唱歌,一边以“行进步”“进退步”“十字步”等舞步走动,队形可以由一行走成“之”字形斜排,也可以成面对面的两排或者“八”字形排列,表演过程中,队形可以随意变化,非常随性自由。在伴奏方面,与禾杠舞相配的禾杠歌在民歌中属于三音列矮腔山歌,通常是5/8拍或6/8拍。 老枝发新芽,多措并举促非遗传承。据了解,禾杠舞表演中演唱的山歌歌词没有固定的版本,大多为表演者即兴填词,打趣猜谜时则风趣幽默,谈情说爱时则情真意切。这对表演者是个极大的挑战,要求有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禾杠舞也深刻反映出农耕时代宜黄人的生活状态,对研究宜黄传统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宜黄禾杠舞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宜黄县,每个社区、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禾杠舞蹈队。禾杠舞不仅“跳”进了宜黄县的每个社区和村庄,还“跳”出了抚州市和江西省,受邀到武汉、北京等地演出,获奖无数。“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截至目前,我们已开设了4期宜黄禾杠舞免费培训班,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吴燕敏笑着告诉笔者。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宜黄县还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景区等活动,在主要旅游景点开辟“非遗”表演场所,举办“非遗”晚会、“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组织编排新版禾杠舞《乡村振兴抖起来》,把宜黄的生态产品融合到禾杠舞的歌词中,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让全国人民看见宜黄之美。2021—2023年度“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公布,该县获评“禾杠舞之乡”。(程玥)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