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二师兄”在贵州》一书近日已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借用最深入中国人心的“二师兄”形象讲述贵州生猪产业发展。多彩贵州网记者袁小娟作为主编之一,挑出一些章节浓缩后刊发。 猪是中国人最早驯化的动物,和驯化稻米一样历史久远,[1]驯化动植物使中国成为世界农业革命起源地标识。“二师兄”在中国春光灿烂,风光无限。目前地球上找不出像中国人这般酷爱养猪,热爱煎炒烹炸猪肉的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稳居世界前列。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拥有17.5亿头活猪,屠宰超过10亿头。全球半数的猪肉,都变成了花样百出的中国菜,进了中国人肚子。 《"二师兄"在贵州》由贵州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与贵州养猪行业协会联合推出。 凭借“接地气”,“二师兄”在中国很快就混成六畜之首。 “六畜”中,耕田犁地的牛是传统农耕中最主要的劳动力。驰骋沙场的马属于战略物资,满山乱跑的羊繁殖速度不快,一窝窝的鸡个头又太小,于是“二师兄”凭借个大不挑食繁殖能力超级强“出圈”,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位列“六畜”之首。“猪粮安天下”确立了“二师兄”在中国牲畜江湖中“带头大哥”的地位。 纵观中国历史,“二师兄”有个外号叫“万年猪”。人们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最下层,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随葬猪,达67头之多。这显然印证了“二师兄”在中国的资历深。 距今7000年—8000年左右,“二师兄”的踪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出现在中国河北徐水南庄头。人们还发现墓地堆积了大量粟米,有的厚达两米。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启了有米有肉的好日子。 幸福生活的标配被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中。 在地处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宁波余姚市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300年),破碎的猪骨和牙齿随处可见,仿佛还能“闻”到当年烧煮猪肉时扑鼻浓香味。这里还出土了一件印有长嘴大眼的家猪纹饰的陶钵,以及同时刻化着稻穗和猪纹图案的陶盆。[2] 之后,在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畜骨骼中,猪骨化石独占三分之一左右,彰显了“二师兄”在中国“桃花朵朵”,子孙繁荣昌盛。晚期遗址更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猪骨。那时中国人已更多地靠猎猪和养猪提高生活质量。 著名的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发现的猪骨骼数量最多,占了可鉴定骨骼数量70%以上。良渚文明被认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史前文明,也是东亚早期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猪,曾经是这座规模宏大古城的重要美食。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承载了中国人“桃花源”般的生活,人间烟火味的顶配。 中国人的“家”字,拆字析义,是一家一户有了猪才是完整的家。由此可见,“二师兄”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因这个情结,中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养猪。 贵州黔东南侗族长桌宴上猪肉总是必备的。袁小娟/图 [1]:摘自《“二师兄”在中国》(袁小娟 编)第一章 参考书目:《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著),中信出版集团。 [2]:摘自《大美中国》(廖群仪 平策 王小舒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