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打造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取得成效。 创新形式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端午期间,章贡区龙舟赛燃情开赛,江面百舸争流,岸上人山人海,现场一片欢腾。 “五月五,过端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最初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逐渐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竞技等民俗文化活动。 赣南的客家先民把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传承下来,演化为独具赣南客家特色的端午民俗文化,在每年端午节前,组织盛大的客家龙舟顺水仪式,这也是章贡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章贡区强化组织领导,在区文化馆增挂“章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有专人负责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该区还将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资金列入章贡区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给予2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确保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丰富载体 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非遗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宣传推广、互动体验、展示展演。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章贡区创新形式,在各大景区、商圈、传承所、非遗基地、村(社区)和文化站,通过悬挂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等方式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章贡区通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商圈、进社区,举办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群众零距离触摸“非遗”、了解“非遗”。 在持续加强“线下”宣传的同时,章贡区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载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积极开展“线上”宣传。 特别在两端平台开设“云上看非遗”系列,将非遗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向市民展示,让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了解我区非遗项目,极大增加了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知晓度。 章贡区还不断创新保护形式,建立非遗网络数据库,将所有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数字化展示推介,在两端平台开设“云上看非遗”系列活动,组织拍摄多部项目宣传视频在全市展播,让非遗项目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 培养工匠 撑起非遗希望和未来 公道杯上,宋浮桥市井味足,建春门古香四溢;六个茶盏上,渔船行江,飞鸟画弧,远山青翠,一副“赣江渔歌”图,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无限风情。 这是20多岁姑娘蒋芳圆的作品,名为《宋城之恋》。她从小随父蒋洪亮学画,又在瓷上行艺,习得了“客家瓷画”之技,与父亲蒋洪亮,共同传递着瓷上“画魂”。 作为客家瓷画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蒋洪亮创办了非遗客家瓷画传承所传承非遗技艺,将赣南本土文化及名胜景点与非遗文化融合,与瓷文化融合,其创作的宋城文化系列、客家文化系列、红色文化系列、阳明文化系列瓷画作品,深受各界喜爱。 近年来,章贡区积极夯实非遗工作基础,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挖掘、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共有代表性非遗项目100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29项、区级10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3人。 章贡区还举办了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组织6个非遗项目参加市非遗购物节展示活动,章贡区非遗传承人还参加2022年赣州市非遗文创设计竞技大赛和2022年客家非遗守护人评选,5人荣获“非遗传承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该区还建成了章贡客家菜传承所、章贡酒酿造技艺传承所等传承所14个和一个章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一步夯实了非遗传承的基础。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