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评论员 吴迪 世界读书日之际,一些文章总是不厌其烦地为阅读礼赞。 现在,我们可以读的书是太多了。各类“必读”榜单不时亮相,代替我们在书海中选择。无论是在网店还是在线下书店,都能看见这样的“议程设置”。 这些榜单固然能给我们一些参考,但是也营造了“我不得不读”的恐慌和“我还没有读”的焦虑。在必读榜单中总是不由分说出现的《百年孤独》《鲁迅全集》等大部头,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书当然是好书,不过好书也不是适合所有人。一些家长把选书的责任完全交给了学校和专家,看到书单就下单,实际上自己都没有读过。让小学生去读《红楼梦》《三体》而自己不去读读看,就颇为荒谬。你自己不读书,只是把读书作为作业强加给孩子,怎么能和孩子交流阅读呢? 读书,读的是阅历。有什么样的阅历,就有什么样的阅读品位。在童话里,人物黑白分明,行事逻辑简单,故事套路单调,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也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故事。而成年人的世界复杂丰富,《活着》的苦悲、《红楼梦》的幻灭、《我与地坛》的凄凉,都会让“过来人”有共鸣。有时候,我们的阅历过于丰富,反而会把书衬托得有些幼稚了。 真的有什么书是“必读”吗?应该还是有的。有些已臻化境的语言表达已经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比如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小说,哪个中国人不会背“好雨知时节”、哪个中国人不识得孙悟空?这些书籍将我们与五千年的历史相连,与一代代先人相连,这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密码,是我们语言中可以随时插入的“超链接”。 随着我们的阅历越发多元、越发碎片,能够击中我们心灵的好书越来越少。我们遭遇的心灵困境,既有亘古以来人类的普遍烦恼,也有互联网、大城市、全球化等新事物带来的新问题。现在的书争先恐后地想要给我们的人生一个确凿答案、一个价值标杆,但“没有标准答案”才是人生常态。 不少当代出版的书迎合的是“时代病”的焦虑。《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庸庸碌碌瞎忙,《被讨厌的勇气》说明很多人正在试图摆脱社会体系的规训。但书能解决问题吗?作者也是凡胎,写书只是工作。如今书架上的诸多书籍,也都是这样虚张声势的商业产品而已。精准定制的表达,心机深重的营销,成为比内容还重要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异化。 阅读的美好,是你在书店中与心仪好书的偶遇,是你看见柳条摆动时脑海中闪现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我们淡化阅读的功利和目的,跳出“必读”的死板框架,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