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热点新闻网>。 今天是:
即时
贵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 > 内容
“二师兄”在贵州②| 唐宋时代 猪的花样年华
来源:多彩贵州网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字号:[ ]

编前:

  《“二师兄”在贵州》一书近日已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借用最深入中国人心的“二师兄”形象讲述贵州生猪产业发展。多彩贵州网记者袁小娟作为主编之一,挑出一些章节浓缩后刊发。

《"二师兄"在贵州》由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与贵州省养猪行业协会联合推出。

说到唐宋,猪肉菜式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人们把对锦绣文章的推敲之极致也用在对猪肉的创作上。

唐朝的官家和私人都投资养猪,生猪产业兴旺发达。官养仅长安司农寺(相当于农业部)就有“官豕三千”,民间养殖业发展更是欣欣向荣。杜甫居住四川时发现“家家养乌鬼”。据说四川称用作祭神的猪为乌鬼,由此可见养猪在民间的繁盛。据《唐六典》记载,朝廷发给官员的俸禄还包含猪肉,数量随品级而定,亲王每月有“猪肉六十斤”。

唐代人口比较多的大户,一般家中养数头甚至几十头猪。《法苑珠林》记载有一个姓卫的大户:“家中数十豚,每客来,杀之食尽”。可谓阔气加豪气。

屠宰业相应地获得了巨大发展。据《唐会要》记载,单是长安一地,便有屠夫七百余人。

此时,人们欣赏的是肥美的猪。隋唐时代出土的猪的雕塑和陶器,刻意塑造了中国本土母猪丰满发达的乳房。当时的老百姓中也流传着一首民谣:“鸡猪鱼蒜,逢着便吃”,说明了吃猪肉已风靡一时。

宋朝人更是猪肉彻头彻底的“粉丝”。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中,在北宋京都汴梁,每天傍晚,十几个人赶着多达万头猪从南熏门浩浩荡荡秩序井然入城,供给肉行。京都有条街便叫杀猪巷——估计是专业杀猪一条龙服务。每天清晨五更天,作坊便已杀好猪,上百人或推车或挑着猪肉去集市售卖。

南宋吴自牧写的《梦梁录》中记载了“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翻译过来就是,修义坊肉市的巷子里都是做屠宰生意的,每天要宰杀几百口猪。可见人间烟火的美丽需要喷香的猪肉来烘托。

后来,人们还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到繁华的街道上有几头猪在悠闲地漫步,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城市养猪的潮范儿。

北宋诗人苏东坡发明了至今让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据说是当年猪多肉贱,才创作出了这一名菜,引领吃猪肉新风尚。

北宋的肉行也因此极为专业。“坊巷桥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生熟肉从便索唤,阔切,片批,顿刀之类。”看吧,生肉熟肉任君选择,切片,切丝,剁肉末……都有人代劳,服务贴心得很。

吃的花样百出。夜市人声鼎沸,香气四溢,吃喝持续到三更半夜。有爆炒猪肉、猪肉包子、烧肉干脯、旋炙猪皮肉、猪胰胡饼、膘皮[1]、猪内脏制作的菜。人们吃得非常精细。《岁时广记》曾描绘了类似现在猪肉皮冻的做法:寒食煮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2]。有些店面挂了半扇新鲜猪肉作广告招揽生意,一碗面的臊子分为精肉(瘦肉)臊子和肥肉臊子,还可以要半份。

过节,猪肉也少不了。八月秋社,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社饭”,猪肉和肚脏切片,与羊肉、腰子、鸭饼和瓜姜等一起,加上调料和均匀蒸熟铺在饭上。

大家最为熟悉的宋朝屠宰明星出现了——被鲁提辖拳打的镇关西。从鲁提辖对切肉的要求可知,当时肉市行业提供的服务是相当不错的。

猪肉的精品吃法,被这两个朝代的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东坡肉”如今是中国南北餐桌上的名菜。图/袁小娟

摘自第一章《“二师兄”在中国》袁小娟 编

参考书目:[1][2]均参考【宋】周密,【明】朱廷焕,《武林旧事》,中州古籍出版社

责编:systt
热点新闻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地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