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 《红楼梦》的教与学,已经成为当前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热切关注的课题。鉴于此,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北京曹雪芹学会以“认识曹雪芹、读懂《红楼梦》”为主题,在国图艺术中心推出十场精彩的专题讲座,邀请曹学、红学专家和高中语文名师,为社会大众深广解读《红楼梦》。本次活动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支持,由北京红迷会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国图系列讲座:“认识曹雪芹,读懂《红楼梦》” 第一讲:贾府父亲角色的当代解读 主讲人:段江丽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活动方供图,央广网发) 曹雪芹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红楼梦》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体现最全面、最深刻的,当属中国传统家族/家庭文化精神。 曹雪芹对清代贵族家庭非常熟悉,今天,我们就从他笔下贾府的三位重要男性——贾敬、贾赦、贾政——入手,聊聊应该如何做父亲的问题。 一、贾敬:“缺席的父亲” 贾敬,贾家宁荣二府“文”字辈的长子,儿子贾珍,女儿惜春,孙子贾蓉。据书中第二回冷子兴介绍,贾敬袭官之后,因好道教,一心只想做神仙,自己只顾着烧丹炼汞,干脆把官袭给了儿子贾珍。掌柜甩手,放任儿子胡闹,“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 过寿辰,儿子请他回家中受礼,清心寡欲的他严辞拒绝——“也不必给我送什么东西来,连你日后也不必来。” 长孙媳妇秦可卿死了,他冷冷淡淡,毫不在意——“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成仙),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 可是,贾府除夕祭祀、供奉祖宗,主持仪式的就只能是贾敬本人了。毕竟作为封建家族大家长,还是有躲不了的尘劳。 这样一位存在感极低的男子,死在《红楼梦》第63回。那时贾宝玉刚跟群芳开完生日晚会,东府就传来“老爷宾天”的消息。 家中慌了,众道士都说:老爷升仙了。礼部将事实代奏天子,皇帝立马降下一道恩旨:念祖父之功为其追赐五品之职。白衣进士,无功于国——这就是对贾敬红尘中一生的总结。 清代《红楼梦》评点家洪秋蕃评价:“贾敬不袭世职,不享富贵,避家庭之乐,处释道之场,卒至丹砂毒发而死。求长生而促寿,抑何愚者。世之讲修炼功者可以省矣!” 以今日视角回望,贾敬的逃离与缺席,是双重的失职:不仅未负起大家族长的责任,也未尽到做一位父亲的责任。 《红楼梦》手抄本脂批有评,贾敬好道求仙一事,“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古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敬是第三代。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太虚幻境的这一曲《好事终》,是为秦可卿所唱。而在“宿孽总因情”的幕后,贾府败落,谁负重责?世家家训,为何形同虚设? 如若追查到底,贾敬未必不是那一位始作俑者。 作为“缺席的父亲”的贾敬,对儿子是彻底的纵容,对女儿惜春,则是完全的冷漠。 “孤介”二字,是惜春的标签。第74回标目为“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探春亦曾评价惜春“孤介太过”。 母亲早亡,父亲不闻不问——虽然生在富贵之家,惜春处境,却如同孤儿弃女。 正是民间常言: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二、贾赦:“失德的父亲” 在“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惜春,孤独冷僻,不近人情。青灯古佛,成了她最后的归宿。贾赦,荣国府袭官的长子,贾母的大儿子,贾政的亲哥哥,有嫡子贾琏,庶女迎春。《红楼梦》前半段,贾赦戏份极少,“中平”的性格中亦不乏闪光点。 例如第25回,宝玉和凤姐“魇魔法”着魔,作为宝玉生父的贾政已经灰心失意,乃至说出“皆由天命”“由他们去罢”的话。贾赦却仍寻僧觅道,百般忙乱中依然尽着人事。 贾赦当然知道,独子宝玉对弟弟贾政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家庭的守望相助,脉脉温情,由此可见一斑。 第46回之后,贾赦的形象才逐渐清晰起来:淫心放纵,开罪贾母,威胁谋娶鸳鸯;仗势欺人,强买石呆子古扇,责打贾琏;不顾贾政劝谏,将女儿迎春许嫁酒色之徒孙绍祖…… 清人涂瀛评价,贾赦“似刚非刚,乃刚愎之刚”,“非理之刚”。这是从封建礼教、理学角度所作的评价。而从作为一位父亲的视角来看,贾赦的行为远不止“非理”,可谓全面“失德”。 谋娶鸳鸯,不但令贾母反感,凤姐亦不屑。强抢石呆子古扇,惹得儿子贾琏出口不逊:“为这点子小事,弄的人家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老婆和儿子,都是贾赦满足自己淫欲、物欲时的使唤。至于孙绍祖口中,说他五千银子“准折”卖女儿的事,似乎他也完全干得出来。 为子不孝,为夫霸道,为父不慈不尊——作为父亲的贾赦全面“失德”,而作为一户诗礼大族的主人,其实他分明是一枚贪得无厌的社会败类。 三、贾政:“平庸无奈的父亲” 贾政,荣国府贾母“偏心”疼爱的次子,王夫人的丈夫,贾宝玉的父亲。此外,贾政还有妾赵姨娘和周姨娘,亡子贾珠和庶子贾环,女儿元春和庶女探春,孙儿贾兰。 据冷子兴介绍,哥哥袭官之后,贾政本来是想走科举之路的,后来皇上额外恩赐了“主事”官衔,从此进入仕途。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贾政已经升了员外郎。 《红楼梦》自始至终,对贾宝玉一心抗拒的科举仕途,最满怀热情的就是贾政。他在儿子身上寄予的厚望,或许部分正是一位父亲未能实现的梦想。 清人青山山农评价贾政,措辞极狠:“居官不持大体,徒务小廉,致奴仆辈得以朋比为奸,是谓不忠。事亲,不积诚心,只听乱命,致子侄等得以恃符妄作,是谓不孝。兄刚而愎,未闻有所箴规,致以贪财获戾,是谓不悌。子顽而淫,未闻时加教训,致以好色亡身,是谓不慈。” 不得不承认,说贾政平庸迂腐、生活中什么角色都没有扮演好,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不孝、不悌、不慈、不忠”之论,简直把贾政打入了封建伦理世界的十八层地狱。不知这位读者和贾政有什么仇。 综合来看,贾政作为儿子,尽其所能顺亲、娱亲,已是孝子的典型;作为丈夫,对嫡妻王夫人给予了相当的尊重,可以说是通情达理的丈夫。 作为父亲,贾政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贾宝玉的严厉管教上。不仅让儿子一直活在对父亲“病态的恐惧”里,第33回更是下了狠手毒打。 宝玉怕他,读者恨他。然而结合当时社会环境来看,贾政只是望子成龙,在家庭教育中更有无力、无奈的一面。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讲究“严父慈母”“严慈相济”,其中,对“严父”的要求更加苛刻和具体。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颜氏家训》)讲父亲不能和孩子太亲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袁氏世范》)孩子如果恣意妄为,父亲是要负责任的。 实际上,这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与发展学说,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要应对的人格层面也不一样。 完全依循“本我”生长的人,《红楼梦》里有没有?有。有一个缺乏父母约束的典型人物——薛蟠。他的恶,他的善,都是顺从本性的。 现代社会中,家庭教养主体的性别角色可能倒换了,不再是“严父慈母”,而有很多是“严母慈父”。但一个严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不可或缺。 事实上,贾政作为父亲也时常表现出慈爱的一面。尤其在《红楼梦》后半程,不仅开始松口夸奖宝玉的诗才,在儿子面前,也忍不住露出了许多笑脸。 对宝玉如此,对其他儿女,贾政同样不乏慈爱之情:牵念元春的幸福,关心贾兰的成长……他为儿女喜,也为儿女忧。 为什么在贾政身上,会出现这种种矛盾和复杂的情感?其实都是“父道尊严”的礼法要求在作怪。 贾政对宝玉科考举业的要求,曾引来后世读者种种苛刻的批评,甚至上升到卫道者和叛逆者之间的尖锐斗争的高度。从阶级斗争视角分析,贾政的罪恶,罄竹难书。 而回归到生活层面观察,却只是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一心只想着家族功业、子孙未来,以及他身为人父的职责,却从未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究竟是谁。 贾政之爱,正是中国传统家庭中典型的“父爱”,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认识和借鉴意义。 据悉,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北京曹雪芹学会推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支持的“认识曹雪芹、读懂《红楼梦》”国图系列讲座,已于2022年举办两场,其余八场讲座将于2023年继续在国图艺术中心开讲,具体时间待定。届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线下报名和线上观看直播两种方式参与讲座。更多讲座信息详情及报名、直播信息,请关注“红迷会”或“腾少发展”微信公众号。 2023年国图系列讲座“认识曹雪芹,读懂《红楼梦》”主题及讲师信息: 认识曹雪芹,体验《红楼梦》 主讲:位灵芝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 研究型阅读:构筑《红楼梦》教学的“理性精神” 主讲:杨 毅 北京第十二中高中部语文教师、丰台区骨干教师 《红楼梦》中的对比描写解读 主讲:张平仁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常务理事 宝玉的诗文与其生活世界 主讲:詹 颂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 故乡与他乡——《红楼梦》的哲理之思 主讲:孙伟科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 回望与启示:北大与新红学百年 主讲人:唐金楠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在绝望之巅——《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几个关键问题 主讲:何 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北京市特级教师 以简驭繁:抓住名著特征,关注《红楼梦》的大关目 主讲:韩 璐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