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婧 “大雁迁徙是为了兼顾南北方的有利气候特征,得到更好的生活和繁殖环境。”这是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军的心语。 作为“北雁南飞又飞回”的典型代表,2021年8月,张海军将公司总部由深圳迁至哈尔滨时,恰恰是因为他看到了黑龙江为企业发展营造的良好生态环境。 总部北迁,扎根创新创业沃土 在海邻科数字化展厅内,政务一体化机器人、智慧警务和智慧综治系统、5G智慧公车系统及装备、智能消防系统和装备等一系列软件系统平台和智能硬件装备,展示了海邻科在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方面的研发生产能力。 “我们通过物联网软件系统与智能硬件的结合,在全国数字政府、数字民生细分领域处于市场领先位置。目前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我们计划在2023年申报上市,走出一条民营‘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壮大之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张海军底气十足。 2021年,公司实现产值2.5亿元,今年继续保持增长。“无论是当初选择在深圳创业,还是现在选择将公司总部迁到哈尔滨,都是因为我看到适合发展的环境。”张海军坦言,作为南飞又北回的“大雁”,他就是选择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 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8年前,哈尔滨人张海军“南飞”,到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打拼;8年前,创立海邻科,为创业圆梦;6年前,开疆拓土,一路向北,成立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哈尔滨新区;一年前,将公司总部迁到哈尔滨新区,为一份乡情,更为无限可能的未来。 “营商环境的优化是海邻科总部迁到哈尔滨的核心前提。”张海军说,企业通过黑龙江省政务服务网办事便捷,时限缩短、材料压缩,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而且,企业落地后,哈尔滨新区有专门的项目专班、对接人员跟进,所承诺的配套条件都能有效落实,特别是去年8月将总部迁过来后,哈尔滨新区很快兑现了1000万元落户奖励资金,这些都坚定了企业扎根的信心。 利好加持,进入发展快车道 “海邻科智慧物联网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即将开工,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年营业收入5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人工智能及物联网产业集群。”张海军说,企业还看好了黑龙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示范项目打造以及科技政策支持。目前,在这些利好要素的加持下,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科技创新是海邻科发展的核心动力。6年前,海邻科在哈尔滨新区建立子公司时,就被我省具有全国领先的理工类高校资源所吸引。子公司成立后,迅速与哈工大成立联合实验室、AIoT联合创新中心,利用深哈两地的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部搬迁到哈尔滨新区后,又与省公安厅、哈工大、省工研院、联通新区分公司五方成立了“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现代化联合创新中心”,2022年与哈工大计算机学部共建“智能社会治理信息服务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创新应用的研究。这些都进一步助推海邻科深化科研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2021年,我们在科技政策上享受到了研发后补助65万元、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500万元、省工业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0万元、瞪羚计划贷款贴息48万元、哈尔滨创新投股权投资1000万元等实实在在的支持。”海邻科企业发展部经理徐敬宝告诉记者,总部北迁之时,正逢我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新型研发机构奖励、科技重大专项等政策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更增强了海邻科扎根龙江、服务全国,发展成为数字经济物联网产业龙头的信心。 勇闯新路,打造“哈研深造”模式 从在哈尔滨新区建立子公司以来,海邻科充分挖掘我省的人才、科研、市场等优势,探索形成了“哈尔滨研发+深圳制造”新模式,落户当年产值增长50%、利润增长70%,创造了由最初产值几百万元到2.5亿元、成功跻身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50强”和“数字经济民营企业20强”的业绩。 “可以说,我们乘上了黑龙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深哈合作两股东风。”张海军告诉记者,海邻科的二期项目已选址深哈产业园,作为深哈合作首个“飞地经济”项目,深哈产业园让企业感受到了“北方深圳”的气质,而黑龙江换道超车的发展思路为深哈深度合作注入强大动力,这是诸多科技信息企业把事业扎根在龙江的信心之源。 “我个人可以作为一个‘南雁北飞’的符号,但我更想架起深哈合作的桥梁,将‘哈研深造’的成功经验向更多的深圳企业推广。”张海军为自己赋予了更多使命。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