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 成都文理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对接新时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行业、产业重大需求,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扎根巴蜀大地办教育,不断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成都文理风格的一流应用本科教育和全国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 “党建引领+”,党的建设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培养特色 学校牢固树立“不管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是党办的大学;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没有例外”的理念,不断强化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探索实施“135”党建工作法:突出一个主题(全面从严治党),实施三大工程(领航工程、铸魂工程、强基工程),固牢五个连接(固牢党组织和决策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连接,固牢党建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连接,固牢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连接,固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连接,固牢党建工作与国际化发展的连接),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学校建成全国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提供保证。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近年来,学校90%以上的在校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年均有15000余人次接受党内集中教育培训,思想入党成为高度自觉;学校被推选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专委会主任单位、秘书长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党的建设领域),学校党委书记高华锦同志当选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学校多次在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上作大会交流发言,党建工作得到省委、教育部等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校内多个基层党组织获上级表彰,获得“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等称号。 学校党章学习小组的文理经验,被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文件吸收;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和主要内容,摄制的微党课作品中有两件受到教育部表扬,组织编写的党员教育培训教材“一套三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学校党内七级递进式集中教育培训体系(入党启蒙教育、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预备党员(新党员)培训、党员骨干培训、毕业年级党员教育)被评为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建设项目、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摄制的微电影作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中获得省级一等奖。“故事课堂”等思政育人品牌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活动,登上中宣部主管的全国性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和全国性党建网站“党建网”;《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人生规划》等多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教育报》在2019年6月11日《高擎党旗育新人——成都文理学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纪实》报道中指出:“党建先进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底色和‘金字招牌’”,“学校的党建工作为四川省民办学校乃至全国的民办学校‘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样本。” 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两型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坚持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将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办学之初,学校的创办者们就提出了“创办学生满意的学校培养社会满意的学生”的办学宗旨;之后,秉承这一办学宗旨,适应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陆续提出并坚持“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人文、科学、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过硬,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布局地方产业化。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需求,建设了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围绕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及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建设了数智商科学科专业群和智能工程学科专业群;围绕四川支撑“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文化传播产业需求,建设了文化创意学科专业群;围绕四川省“4+6”现代服务业体系及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需求,建设了文旅康养学科专业群,逐步形成集成度高、区域(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发展格局,所设置的学科专业与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契合。 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重点,构建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明显效果。并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向“双本位”转变:即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模块实战化。按照“五育并举,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人才市场调研、毕业生跟踪及企业调研,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构建了“专业+通识+实践+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为支持学生参与实践和双创活动,不断加大产教深度融合,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专家组,积极推进专业教学项目化,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真实项目,将项目开发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按照真实项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重点打造了校内13个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300个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第二课堂等五位一体的应用型课程平台。 建校以来,学校已累计为社会输送7.1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化育幸福人生,“三香”浸润式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以“缔造常青学府,化育幸福人生”为办学愿景,全力打造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书香、墨香、花香”三香浸润式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校有机结合,高度重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重视“美育学校”和学生社团建设,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 以品阅文化经典,共建书香校园,提倡师生好读书、读好书、营造以书会友的“读书月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届。 与新中国创刊最早、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星星》诗刊开展诗歌普及系列活动,累计评选出的星星年度大学生诗人、年度诗评家、年度诗人超过40人,合作出版《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15年,为中国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诗人300余人,有的已成为当下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 以彰显文理学子文化自信,浓缩“书香,墨香,花香”校园文化的“科技文化博览节”“社团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十八届。 目前,学校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读书月活动”“五四诗歌朗诵比赛”“星星诗刊系列活动”“科技文化博览节”“一二九合唱比赛”“美育成果展”等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成为文理校园文化的七大品牌活动和靓丽的名片。 学校拥有四川省唯一的哲学社科—“书法艺术普及基地”,获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优秀单位称号。如今文理校园已是书香四溢,翰墨飘香,花香满园,成为了浸润师生美好心灵,化育幸福人生的摇篮。 近三年,组织开展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活动超过1千场次,累计参与学生人数超过13万人次,学生获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奖项2012项。其中,获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团体队列舞第一名、第十七届“德艺双馨”公益盛典全国总决赛全国金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三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外语水平能力大赛特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华鼎奖)一等奖、四川省第一届师范生“三笔字”书写能力竞赛一等奖、四川省师范生赛课比赛高中语文组一等奖。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