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热点新闻网>。 今天是:
即时
河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 > 内容
喜迎二十大 中原更出彩丨河南的新名片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9-13 浏览字号:[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柯杨 师喆

时空交错重叠之处,往往蓄积着巨大能量。

8月28日,郑州,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集聚亿万目光。

“我再一次诚邀海内外的科学家、杰出青年学子,尤其是河南籍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河南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火热实践,在这片沃土施展才干、成就梦想!”省委书记楼阳生盛情推介“上新”河南。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举行。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举行。

8个月前,这里同样响起如潮般掌声。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楼阳生真诚邀请人才归来。

不同的时间,同一声呼唤,不同的情势,同一种决心——让“创新”成为河南最新标识和醒目前缀,成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响彻上空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察大势、谋划全局,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

舞龙头、带全局,抓关键、布大棋。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为一号工程,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向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进军,探索一条从科技强、人才强到经济强、区域强的新路径。

这场河南实践,将在国家战略牵引地方发展上,在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上,探路、破冰、“打样”,为我国破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难题,交出有力答卷。

(一)一位首席科学家的回归

“我回家了!”

9月1日,余龙从广州乘飞机落地郑州,拎着个公文包,径直前往河南省科学院龙子湖院区。

那一年,刚大学毕业的他入职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后来曾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材料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以及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

出走半生载誉归来,他的动力是什么?换句话说,科学家最看重的是什么?

站在开阔明亮的展厅里,这位新任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用目光久久抚摸展板上那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示。

就在当天,《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开始实施。为一家科研单位“量身打造”法律法规,推动其建成高端人才集聚的创新高地、科技研发应用的开放平台,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他向往的“家”里,有科技研发的平台,有创新成果转化的擂台,有科研人员成长的舞台。“功能”有没有?“颜值”高不高?《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一一给出肯定答案。

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在重逢者眼中,除了“河南省科学院”这六个大字,这里从场所到架构,从人员到制度,从站位到定位,都跟过去根本不同,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变化,如此鲜活生动,令人欣喜。

在这里,他领衔的“反应挤出”技术已经落地。把符合国际公认十大化工方向的技术及其研发人才收入囊中,河南“下手快”的背后,是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

在这里,他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制定技术路线、按需组建人才团队、合理支配科研经费等。科研怎么干,由他这位首席科学家说了算。

在这里,小到一台调冷饮的制冰机,大到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只要有需求,都会得到“一键响应”。对人才的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将省科学院迁至省会城市最具活力与未来的新地标,这昭示着,创新的力量已从“幕后”走至“台前”。

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最优越的环境留给科研人员,最精干的队伍来服务科学家,取舍之间,观念导向、政策导向一目了然。

让河南省科学院成为创新的策源地。

让河南成为科学家的家。

龙子湖湖心岛上,晴空如洗,天鹅掠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图书馆体育场错落有致。一座座高校开放分布,不设围墙,绿地间隔。

绿色和创新,两大理念交融碰撞,共赴一场时代之约。

(二)一家科研机构的沉浮

一张黑白照片,定格着河南省科学院昔日模样。

1958年那个夏天,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的省科学院建院。在郑州市红专路58号一座不起眼的院落内,10余位年轻的科研人员脸上挂着笑容,站在刚建好的实验楼前合影留念。

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摩拳擦掌,畅想着创下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

时光的车轮匆匆碾过。小院尽管仍处繁华地段,但许久平静无波,渐渐地,甚至连附近住户都不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

曾经踌躇满志的少年,或垂垂老矣,或默默离去。有人成就斐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人仍埋首实验室,向着科学之巅努力攀登。有人四处找门路把技术卖到省外,还有人因缺乏转化条件,不得不尘封研究成果,任其发黄变脆在故纸堆间。

小院曾经走过的数十年,是河南科技事业的一个现实切片。

战略规划缺乏,经费投入不够,重机关管理轻科研规律,重晋升称号轻学术贡献。创新的氛围渐渐淡薄,交流的声息渐渐关闭,机构之于社会的作用,渐渐变弱走低。

一位不惑之年的科研人员,这样描述自己曾经的消沉:

科学院原来的办公场所太局促,实验室的中试基地被迫颠沛流离、搬来搬去,像样的硬件都不具备。

不仅如此,他所在的实验室想聘用一名技术工,把科研人员的想法变成实物,但院里非博士不招,一堆科学家只好拿起刨刀锯子,笨拙地做起木工活儿。

如果成果无法诞生,科研人就“死掉”了!

他不甘心自己的科研生命就此终结。两年前,面对山东一家科研院所的邀请,他一度心动不已,只差最后一步就会离开河南。

纵有壮志凌云,徒留一声长叹。

一院如此,一域亦然。创新对环境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土壤不够肥沃,风景不够宜人,生态不够优良,即便有新苗破土,也难以长成大树参天,更别提聚木成林。

一种现象令人尴尬——在打动国人的先进典型里,河南人的身影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然而有个群体很少现身,那就是科学家。

最大小麦主产区、最早建成“米”字形高铁网、最先成立商品交易所……纵览河南,从不缺乏创新基因。

但是发展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往往因阶段不同,导致动力和路径的差异性。就像一个游戏设计者,一次次抛出难题,等待“玩家”获取相应的装备技能,一路“升级打怪”,解锁进阶。

在新发展阶段,创新的位次大大前置。再不找准“新跑道”、激活“新动能”,就会放慢速度,甚至无路可走。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