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倩 本报通讯员 葛玉顶 春暖花开日,植树正当时。 3月11日,记者驱车前往淅川县马蹬镇双泉观村,蜿蜒的盘山公路两旁,一株株五角枫、山杏、山桃、火炬松、侧柏等苗木,昂然挺立,生机勃勃。正在山坡上的造林队员们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抢抓墒情忙造林的好时机,这片区域都是新栽下的树苗,只待来年绿满山。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千里调水,始于淅川。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水质保护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生态林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淅川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马蹬、金河、大石桥、盛湾等库周乡镇为重点,沿库区栽植水杉、落羽杉等耐水植物,立地条件好的栽植山杏、山桃,立地条件差的栽植火炬松、侧柏,打造环丹江水库库周生态隔离带,构筑护水防线,呵护一库清水。2021年1月,淅川石漠化造林经验被国家林草局在全国推广。 沿观景大道继续前行,记者来到金河镇玉皇村的5000多亩尖顶柿子树林。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红丽介绍,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去冬今春,在玉皇村土地整理新修梯田和开垦荒山的基础上,在县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该村采取统一采购调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的模式,打造林果产业基地。基地建成后,附近600余户群众又多了致富门路。 增色富民两不误,淅川县在誓把荒山变绿洲的决心下,结合县情,坚持造林绿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适当加大了经济林树种比重。 淅川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梁虎兵告诉记者,该县规划发展以山桃、山杏、元宝枫、尖顶柿子为主的产业林1万亩,在适宜地块,林下套种发展连翘1万亩,最大限度发挥项目效益,促进水源区群众增收致富。 |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可观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澎湃的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详细]
韩美两国防长商定,将共同检查加强美国延伸威慑执行能力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以保障美国切实履行对韩协防承诺......[详细]